世界二次大戰與關稅壁壘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,主要體現在戰前經濟環境的惡化、國際貿易的萎縮,以及各國為了自身經濟利益而採取的保護主義政策,最終導致全球政治與經濟局勢的緊張,為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。
1929年,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,隨後迅速蔓延至全球。為了保護本國經濟,各國開始提高關稅,限制進口,試圖保護本土產業。然而,這種做法導致國際貿易急劇萎縮,進一步加深全球經濟危機。
美國在1930年通過《斯穆特-霍利關稅法》(Smoot-Hawley Tariff Act),大幅提高數千種進口商品的關稅,試圖保護本國企業和農業。然而,其他國家也紛紛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,最終導致全球貿易量大幅下降,加劇經濟危機。
各國競相提高關稅,甚至實施貿易封鎖,使得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崩潰,國際關係惡化。例如,德國、義大利和日本等國因為受到貿易壁壘影響,無法獲取足夠的資源,進一步強化其擴張政策,希望透過軍事行動來獲取戰略資源,這成為二戰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日本因為關稅壁壘影響,其對外貿易受到限制,尤其是在獲取石油、橡膠和鐵礦石等戰略資源方面遇到困難,最終促使其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,並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,正式加入二戰。
德國和義大利同樣面臨經濟壓力,透過發展軍事工業、擴張領土來緩解國內經濟困境,如德國推行「生存空間」(Lebensraum)政策,進攻東歐以獲取糧食和資源。
二戰後,各國認識到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穩定的危害,因此在1947年成立了「關稅暨貿易總協定」(GATT),後來發展成世界貿易組織(WTO),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,避免重蹈戰前的經濟惡性循環。
關稅壁壘雖然短期內可能保護本國經濟,但長期來看,它削弱了國際貿易,造成全球經濟緊縮,加劇各國間的對立,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二戰的爆發。因此,二戰後各國開始推動自由貿易,以防止類似的經濟衝突再次導致戰爭。
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(The Great Depression)是20世紀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,起源於美國,隨後波及全球。這場經濟危機的主要成因包括:
股市泡沫與1929年華爾街股災
19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,股票市場急速上漲,吸引大批投資者借貸買股,形成金融泡沫。然而,當市場信心崩潰後,投資者開始恐慌性拋售股票,導致1929年10月24日「黑色星期四」(Black Thursday)發生股市暴跌,隨後在10月29日「黑色星期二」(Black Tuesday)進一步崩潰,標誌著經濟大蕭條的開始。
銀行倒閉與信貸緊縮
股市崩盤導致銀行面臨大規模擠兌(存戶恐慌取款),許多銀行因無法應付提款需求而倒閉,造成信貸市場緊縮,企業與個人無法獲得貸款,導致消費與投資下降,經濟陷入惡性循環。
農業危機與過度生產
1920年代農業生產過剩,導致糧食價格崩跌,農民收入下降,無法償還貸款,進而引發農業經濟危機。此外,美國中西部還爆發嚴重的「黑風暴」(Dust Bowl)旱災,使農業損失更加嚴重。